亮相成都市美术馆。展览系统梳理央美百年教学体系,精选自北平艺专时期至今的300余件临摹作品、课徒稿以及临创转化成果,首次全方位呈现中国画传承的核心方。
展览开幕式现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成都市委、政法委陈彦夫,成都市文广旅局党组、局长邱伟,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丘挺,四川省美协主席李青稞分别致辞,成都市美术馆党支部李志权主持开幕式
自上世纪以来,中央美术学院以‘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为核心,构建起中国画学院教育的基石。前辈艺术家们以“古为今用”的智慧,将传统技法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使中国画的悠久传统融入现代学院教育体系,并焕发新的活力。 展览立足中央美院百年历史,‘传移模写’代表了我们对于当代文化和文明本质的思考,既是对中国画‘入古’与‘出新’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现代社会文化演进的缩影。希望以展览为契机,继续推动跨学科融合与理论创新,培养更多具有时代责任和文化使命感的,‘为中国画’的优秀艺术家。
此次展览展示了从北平艺专以来老一辈艺术家与新一代年轻艺术家的临摹与创作成果,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对经典的认知和阐释,见证不同时代摄取古法的细微差异。在与画院、画学等概念的建立息息相关的蜀地,我们讨论在当代中国画的探索实践上,中国画复杂而有序的理法研究尤为重要,希望借助“传移模写”展览,挖掘传统典范中的新知识与新启发,探究中国画理法的当代重构。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临摹课程的临摹对象涵盖名作和名家两个方面,其选择背后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传统与艺术理念。通过对画史脉络中重要风格流派作品的系统性研习,既注重传统语言技法的全面修养,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互相印证,更关键的是通过体认经典的方式发现和塑造自我。在人物、山水、花鸟专业的临摹课程中,分别将哪些古代名作作为典范?又有哪些现代名家的经验成为衔接传统与现代审美观念的启迪?典范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法与形式层面,藉由典范,我们将直面文明的高度,触摸文化的特质,体会艺术传统的精微与广大,构建具有历史广度与精神高度的人文格局。
遗产是20世纪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重新认识我们自身的文明历史和文化艺术传统时产生的新概念。相对于古代艺术史叙事中以书画,尤其是以文人书画为核心的价值观,遗产从文明和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将壁画、彩塑、建筑等等由工匠、民间艺人创作的作品纳入艺术传统的叙事中,成为继承学习和启发创新的对象。该板块将通过照片、文献与作品结合的形式,展现“民族遗产”如何成为中国画临摹教学的组成部分。
课徒稿是自古以来中国画师资传授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拆解示范的方式,将对于经典作品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局部临摹,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因材施教。该板块以精研为题,展现以来传统主义画家在面临西方和现代艺术观念冲击过程中,对于深入研究自身文化艺术传统,继承文化艺术精神的自觉;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精研古法的传统经验与学院教育进一步融合,一方面是延续自“师古人之迹,先师古人之心”的传统,强调学生在人格、文化、精神层面与前人对话,另一方面则在现代学术和文化观念中,从题材技法到物质媒介,从传承脉络到各家独创,展开具体分析,实现由精研而借古开今。
临摹的目的是为了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深化对于中国画语言特性、美学观念、文明特质的理解,其根本目的则是要入古出新,在知古人所到处的基础上到古人未到处,以创造发扬传统。李可染讲“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前半句讲的是学习临摹,后半句讲的是个性创造,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中国画的临摹,不仅有对临、背临,还有意临、拟仿,后者强调的正是艺术家个人对于经典的理解,临摹也是变化的开始。在中国画学院的教学传统中,传统、生活、创造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教学原则,继承传统与深入生活,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具有时代特色的个人艺术创造,如何衔接临摹与写生、创作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古、今、中、外的兼容并蓄中积聚艺术表达的能量,这是中国画临摹教学的永恒课题。
叶浅予《临敦煌石窟壁画珍禽瑞兽》纸本设色,63cm×56cm,1954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齐白石《题王雪涛白菜图》 书法,19.5cm×60cm,1924年,家属藏
郭味蕖《临敦煌石窟壁画〈菩萨像〉》纸本设色,104cm×57.2cm,1961年
蒋采萍《临传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绢本设色,28cm×77cm,1958年
卢沉《临宋〈朱云折栏图〉》(局部)绢本设色,128.7cm×66.1cm,1958年
姚有多《临宋〈朱云折栏图〉》(局部)绢本设色,134.4cm×66.6cm,1958年
邵声朗、张平《临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绢本设色,59cm×175cm,1959年
乔生亮《临宋〈朱云折栏图〉》(局部)绢本设色,39.2cm×56.6cm,1960年
周思聪《临清石涛〈临流独啸图〉》纸本水墨,31cm×24cm,1960年
邓林《临唐韩滉〈五牛图〉》(局部)纸本设色,21.5cm×147.3cm,年代不详
刘金贵《临清代任颐〈群仙祝寿图〉》绢本设色,65cm×19cm×2,1980年
王赫赫《中国传统人物画图谱笔记》纸本水墨,26cm×18cm×5,2021年
刘荣《山水课徒稿》(临五代巨然《秋山问道图》)纸本水墨,34cm×45cm,2009年
沈天瑶《拟傅抱石笔意山水册页》纸本设色,38cm×27.5cm×6,2024年
学术顾问:蒋采萍、金鸿钧、王同仁、张立辰、郭怡孮、薛永年、贾又福、楼家本、谢志高、韩国榛、苏百钧、唐勇力、田黎明
特别鸣谢:复且大学艺术与哲学研究中心,郭味蕖美术馆,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李燕老师、老师、李蓉老师、王书杰老师、陈瑞芳老师